close

 卡夫卡:《審判》   
     在《論小說藝術》一書中,有人問昆德拉在共產黨統治時期,布拉格像什麼樣子。昆德拉回答說,去讀卡夫卡的《審判》,這本小說中的城市就是布拉格:一個扭曲了的、冷漠詭異的、夢幻一般的布拉格。  

卡夫卡並未指名他的城市就是布拉格,他所描寫的是一個夢幻城市裡的一樁夢魘:銀行裡的一位高級職員約瑟夫K有一天早上醒來,不知是否遭人惡意中傷,竟莫名其妙被逮捕了。   

    這是二十世紀最怪異的一本小說,也可能是最好的小說之一,這是一本有關人類處境的寓言,其中所展現的隱喻性格可說無比細膩奧妙,這本作品可說和卡夫卡自己另一中篇傑作《變形記》異曲同工:人在困境中的掙扎,最後以絕望收場。 
    事實上,《審判》和《城堡》以及《美國》一樣,都沒有真正完成,都是沒完沒了的夢魘寫照。卡夫卡不想完成這些作品,正如同他不想出版它們的想法一樣,也許他認為這些只是他個人夢境的寫照而已,為什麼要公諸於世呢?只是他不知道他正寫下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中少見的偉大傑作。幸虧他生前好友布勞德,我們今天才得以讀到這些作品,沒有完成,卻多少蒙上些神祕色彩,同時也增添了某種說不出的魅力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 不朽》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奧匈帝國時代卡夫卡筆下的布拉格,我們來到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昆德拉筆下的布拉格。從卡夫卡的時代,歷經昆德拉的共產黨時代,如今時序早已進入二十一世紀,一百年來布拉格已經過許多人事變遷的洗禮,它依然矗立在那裡,永遠是個美麗迷人的城市。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一本精彩的「後設」小說,圍繞兩個中心主題:「布拉格之春」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是每個當今捷克心中的歷史傷痛,昆德拉利用一個自己民族飽受屈辱的背景,寫出他心目中生活和愛情的真諦,以及人的命運,他所追隨的正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所提出的命題,昆德拉從頭到尾都在戲謔模仿(parody)托爾斯泰———他們最後都在回歸田園生活中,透過雙手的勞動,從簡樸生活中尋到了生活的幸福。 
  《不朽》也是一本後設小說,昆德拉所戲謔模擬的對象是另一位前輩大師歌德,他從歌德晚年生活中一次愛情事件去說明不朽的真諦,艾克曼由於寫出和歌德晚年的對話錄而不朽,另一位年輕浪蕩女子貝婷娜則由於和晚年的歌德糾纏不休(她曾製造機會讓歌德把手放到她腦部上)也因此而不朽。 
     貝婷娜是歌德年輕時代一位情人的女兒,她長大後知道了這段戀情,就開始和歌德纏上,她一共給歌德寫了五十二封情書,大肆賣弄風情。有一次她被歌德妻子克莉絲蒂安甩了一個耳光,才結束這段戀情,但她從此也成了不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l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