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論理圓融,是不可多得之作,得 A++。
同學一定要讀!
小時候我們才開始學會說話,就已經開始學習識字了。
而我們學習識字、努力讀書的目的,也許如同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奉獻自己,以自身的知識為社會服務,可是卻漸漸發現,我們懂得太多了!在人性鬥爭中,我們開始也學會了猜忌、陰謀、狡詐,不知不覺,許多人掉進這個無底洞。開始讀書後,我們發現,太多黑暗佈滿世界。所以我們想,放棄知識和認識人性,也許都能找到自我的快樂,可是我們都逃不掉了。難怪蘇軾都說:「人生識字憂患始。」懂得太多的我們,常常自以為聰明的陷入權力鬥爭、名利追逐之中,就算我們是一波清流,也常敵不過淤泥的汙染。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知識只帶來了憂患?所以,你會說,我們當初不如選擇恬靜雅淡的生活,不讀書以避於認識世俗,然後住在山間的一間小屋,我們是其中的隱士,自立耕田,然後在田野間尋求快樂,只活在自己所僅有的小世界?如果是這樣,那麼,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 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這種憂患不是只來源於知識,無知的人其實也是活在憂患中的,因為不識字、不讀書,無從知道憂患,卻也不能免於憂患。古時布衣出身,從未讀書的人,一生守著自己的家園和土地,耕田、娶妻、生子,就是幸福美滿的一生。他們的生存,可以僅靠種田和簡單的交易維生,;而今,不同於古時了。你出身時也許沒有那一塊田,你無從耕田,更不能靠種田養活一生。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懵懂於這世界,反而常常造成我們的傷害。何況人對於知的慾望是與生俱來的。莎士比亞說:「求知是人類的本性。」因此我們讀書,希望透過知識,靠努力為自己創造不同的世界。笛卡爾也說:「世界之大,而能獲得公平分配的,是知識。」
所以,蘇軾所言錯了?沒有,蘇軾只是目睹了人類的鬥爭來源都是微薄的知識時,而有所感歎。可是蘇軾漸漸也發現,真正的無憂患,靠的是更充實的知識,他還說過:「讀書萬卷始通神。」在蘇軾不如意的時候,他也是靠著自己讀過的書、了解的知識來惕勵自己,接下來該如何度過重重的困難。學海無涯,連大文豪蘇軾都是在求知中對世界更加看透、看清。
我們不能永保一生無憂患,那麼解決憂患,只能從學習知識來改變。也許知識讓你明白到世界不同角落的更多憂患,那也唯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夠解決更多憂患,而在其中我們才能看得更清楚,也會找到更多人生的意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