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的華語文壇,張愛玲的名字佔有相當璀璨的地位,張愛玲的作品除了在當時轟動文壇之外,同樣的,也為後世文學留下相當深遠的影響。
無論是家世背景、成長歷程,或是在靈魂、感情世界,張愛玲一直到1995年九月,悄然離開人世,告別繁華世界為止,張愛玲的名字代表著一個離奇謎樣的一生。

公視<今天不讀書>來賓特寫
張曼娟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那張曼娟絕對符合這樣的早慧條件,從她早期的【海水正藍】開始至今,就受到廣大讀者的迴響與討論,曾連續十年成為金石堂榜上最受歡迎的女作家,同樣身為女性創作,加上自己身為中文系教授,張愛玲在張曼娟的教書及創作生涯,是否有所影響,就聽張曼娟娓娓道來。

陳克華
名詩人,也是眼科大夫,身為張愛玲的頭號書迷,對於張愛玲的作品及典故如數家珍,在陳克華的作品【哈佛雷特】裡,毫不掩藏自己對張愛玲的熱愛。身為張迷,以至於將香港之旅弄成張愛玲朝聖之旅,本集就來看看對於張愛玲自己比小說還要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到底有什麼樣的感受?

蘇偉貞
文學評論者王德威曾這樣形容蘇偉貞的作品:「以無情的方式寫有情,蘇因此深得張愛玲的三昧。」對於被評論家及媒體視為「張派」傳人,蘇偉貞自己雖不是如此認為她身負張派文學的傳人之責,但在她擔任聯合報『讀書人』版的期間,與張愛玲的書信往來,甚至是寫下【孤島張愛玲】這樣的學術論文,及出版【張愛玲續編】,無異是向這位影響深遠的作家致敬的作品。

【張愛玲閱讀推薦-對照記】
蔡康永(以下簡稱蔡):張愛玲對於很多人來講,是一個遙不可及可是又非常迷戀的神話,在所有對這個神話接近的方法當中,直接看張愛玲的書應該是一個最有效率而且最忠誠的方法。到底在台灣這麼多喜愛張愛玲的作家當中,如果讓他們自己來選喜歡張愛玲的書,他們會選哪一本呢?我手上拿的這一本是張愛玲全集裡面的「對照記」,這本幾乎不太能夠說完全是張愛玲的作品,因為裡面有很多是張愛玲的照片,這些照片一方面搭配了說明,一方面照片本身會散發出也不是張愛玲自己能夠控制的魅力。選擇「對照集」這本書的是作家張曼娟。張曼娟,妳最喜歡的張愛玲所有作品裡面是「對照記」?
張曼娟(以下簡稱張):其實我不能說它最喜歡的一本,只是我覺得它對我來說是有特殊意義的一本,跟張愛玲其他的作品相比的話,因為我們之前都已經讀了好長時間的張愛玲,你每讀她一篇作品,你不會覺得你更認識她,你會覺得她更加地謎樣,就到底這個女人怎麼回事?我覺得這一本書並不是替我們解釋了所有的謎,而是她企圖用她的方式去告訴我們一個張愛玲的人生版本,也許別人有很多的說法、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張愛玲就是告訴你:「我的人生,我就是這樣看的。」她當然也試圖讓別人這樣子看,所以我覺得裡面其實看到好多好多張愛玲意在言外的東西,或者張愛玲過去在她的作品裡頭說了或沒有說清楚的東西,在這邊都可以找到很多的線索,所以我覺得讀這本書實在是太有趣了。
蔡:妳可不可以講一個妳查到的線索?妳覺得透露了什麼?
張:最明顯的就是張愛玲在裡面完全不提胡蘭成這個人,雖然所有的人都知道胡蘭成對她來講應該是非常重要,她完全不提。我記得當時我曾經有問過主編這本書的皇冠的編輯說:「你們難道沒有再去跟張愛玲確認這件事嗎?她會不會是她搞錯了?」(蔡:妳有問過這件事情?)我很無聊對不對?相當八卦。
蔡:我覺得妳很忠誠。
張:他們也有問過說這些就是妳所要放在書裡的了嗎?有沒有任何缺漏或者是需要什麼?張愛玲說沒有了,所有該有的都有了...那我覺得這個部分就很重要...
蔡:所以這是張愛玲的官方欽訂版!
張:就是要認識張愛玲,這樣就夠了,其他不算,七嘴八舌沒有意義,我的說法就是這樣。
蔡:那妳的關切重點是怎麼沒有胡蘭成?
張:我覺得很應該沒有胡蘭成,如果我是張愛玲的話,我當然也把他毀屍滅跡,所以我覺得完全可以理解。
蔡:女作家對負心漢都這樣處理嗎?就是不管他發生過什麼影響,都毀屍滅跡?
張:我覺得沒有意義了吧!那麼長的人生裡面,其實胡蘭成對她的生命也不過才佔了大概兩、三年或許,也許有很長的影響,但是他們真正在一起時間很短,而且我覺得其實張愛玲後來已經對胡蘭成這個人完全死心了,我認為他沒有...實在也沒必要存在在她的作品裡面,所以如果我是張愛玲,我應該也做這樣的處理。

【陳克華熱愛推薦-流言】
蔡:如果你真的喜歡張愛玲的話,你可能會像張曼娟一樣,企圖在張愛玲的書裡面了解這個你喜愛的人,她到底怎麼看待她自己的人生?也許因此得到一點寬慰,也許因此得到一點諒解,那都是讓你更接近張愛玲,而不是更把張愛玲當成神的一個方法。我們今天邀請來另外一位來賓陳克華,如果要一分到十分,你喜愛張愛玲的程度到幾分?
陳克華(以下簡稱陳):已經超過十分吧!
蔡:哇~~~~你這麼喜歡張愛玲?你這樣讓張曼娟有點難回答,一分到十分,妳喜歡張愛玲有超過十分嗎?
張:我想不會超過五分吧!我其實不能算是非常忠誠,所以我才可以比較客觀的看她。
蔡:那妳對她的興趣來自於什麼?
張:我覺得她這個人太有趣了,我常常覺得很少會看到一個寫作者,她自己真實的人生會比她的小說或者比她的散文還要來得更精采,那我覺得張愛玲就是這樣的人,當然這可能是她的不幸吧!
蔡:妳們女作家真的很神秘,陳克華,如果要選一本喜歡的張愛玲的書的話,你選哪一本?
陳:我選的是「流言」。「流言」我覺得是張愛玲作品當中比較特殊的,就是它是一個正式集結的散文集,小說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這個散文我覺得我在閱讀的時候發現這個散文集有個很特別的一點就是:她用一個沒落貴族的身分來看待上海的市井小民的生活,所以處處是新鮮;她可能有一陣子曾經替上海的某些英文報紙寫過專欄,所以她那時曾經希望用一個西方人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市井小民的生活,她可能有一個思路是這樣創作。
張:這也跟她後來也希望能夠在自己到了美國之後,跟林語堂一樣用英文來寫作,在西方世界成名這一路的思考其實是存在的...
陳:這呈現在「流言」裡面,我很感動的就是她把自己抽離出來,然後用一個處處新鮮的態度,她不應該去有機會去觸碰到她們家傭人、買菜啊這些…日常生活細節,她其實是沒有機會,可是很不幸地,她必須跟她姑姑合租一個公寓,然後高中的時候,她穿的是她後母給她的衣服,養成她日後戀衣的情結,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對她其實可能是不幸,可是對我們讀者其實是有幸、有趣;她背後有一個那麼深厚的文化背景讓她反過來注視上海這個地區的市井小民。
蔡:那她去這樣做這種注視的時候,她不會顯得很做作嗎?
陳:我覺得不是做作,其實她有發出一些來自內心的一些真誠的讚嘆,當然她有揶揄、諷刺都有。她對於色彩那麼敏感,她又建議所有的畫家應該去看一看市場裡面新鮮的茄子,或者是在竹籃底部黏住的菜葉,透著陽光看的是怎麼樣子,這樣的例子其實說可以發現她對於這樣的市井小民的生活,是處處充滿了驚喜跟愛悅的。

【張愛玲先寫結局再寫作】
蔡:她有些文章真的讓我覺得是她想到了最好的結尾,她才寫開頭,一路寫到為了寫出那一句最棒的結尾出來,對不對?做為寫作的人會這樣嗎?
陳:我很驚訝的一點就是我們在看張愛玲的小說的時候的天才橫溢,好像文章隨意揮灑不竭地皆可出,可是我很驚訝地發現她自己描述她自己寫小說是要寫大綱,跟我們想像中的這種…天才的信筆揮灑的完全是兩回事。
蔡:大概每個小說家我們以為的那個瀟灑的樣子都不存在,我想問一下張曼娟覺得張愛玲做為一個散文家,跟做為一個小說家,哪一個部份比較重要?有這個分法嗎?
張:如果以現在留存在世間的作品來說,當然大家都會說是小說比較重要,不管長篇小說或是短篇小說的數量,是遠遠超過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這一本「流言」,哪怕是在我教張愛玲的小說的專題裡頭,我也一定會提到「流言」這一本,我覺得它非常重要;剛剛克華是提到說比方他講一些「更衣記」或什麼的,克華是比較專業,我是比較八卦性格啦,比方裡面的「私語」那篇,我自己就覺得非常驚嘆,因為就我的記憶裡面好像像是這樣子自剖身家,而且把自己的這種家族裡面的陰暗面或把自己的這種受到家族迫害這個創痛面,如此坦承地顯露出來,恐怕在同時期還沒有別人...
蔡:即使是妳最喜歡的沈從文,好像也沒有這樣子寫過,對不對?
張:他會寫自己的故事,但是他不會這樣子去專門挑那個黑暗面去寫,然後把自己的那種親子之間的衝突寫得這麼赤裸裸、可怕。
蔡:所以這算是一個突破?
張:我覺得就心理學的層面來講的話,應該也算吧!
陳:她還有另外一篇叫「琉璃瓦」,其實是寫張愛玲的舅舅家一家人的故事,聽說她那一個小說發表的時候,其實引起家族間的不愉快。
蔡:所以勇於自剖這個事情,也許在美國的作家裡面是經常看到的,可是在當時的中文寫作者裡面沒有人很少見的。
張:其實「私語」這一篇散文,它的結構相當龐大,而且感覺起來不是一個有計畫的書寫,她自己也說當初其實是編輯給了她一個邀稿,所以她就開始寫作,我猜想她在寫的時候,首先她沒想到她會寫這麼長,再來她也沒有想到寫著寫著,我覺得她忍不住把就很多的東西,是什麼樣子的一個情結,她認為她就要把這些東西留下來,並且發表公諸世人,這個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想像的就是像這樣的一篇文章當時丟出來,她又不是一個沒有知名度的作家,顯而易見她周圍的人都會有受到傷害的感覺吧!相對來講為什麼她對於她的感情生活的顛沛流離,就不這樣子清楚地自剖了?
陳:對一個作家而言,我覺得痛苦跟難堪是兩回事,我覺得她的家庭背景帶給她的是痛苦,痛苦是可以剖析的(蔡:痛苦有時候還滿光榮的...),可是難堪的事情,她只是想要去忘卻,所以這是兩個層次。
蔡:你講得很有道理,大部分作家都很願意寫自己的痛苦,沒有人想寫自己丟臉的事。

【秧歌讀到讓人起雞皮疙瘩】
蔡:如果我們講到入門書,進入張愛玲的世界的第一本書的話,張曼娟會推薦哪一本?
張:我想應該是張愛玲的短篇小說集,它以前是一大本厚厚的,現在變成拆成兩本,如果我要跟學生推薦讓他們開始讀張愛玲的話,我通常都是推薦「傾城之戀」,因為它比較像是羅曼史的愛情小說,其實它不是,非常的不羅曼史,我會先請那些大一的同學先讀完,然後我們回到課堂上我們來討論到底它為什麼這麼像羅曼史,而它又不是羅曼史。
蔡:妳的學生是中文系的學生?
張:對!當然是中文系的。
蔡:大一...就是大學一年級、十八歲才第一次讀張愛玲嗎?
張:百分之九十都是第一次讀張愛玲。
蔡:那他們大學之前在讀什麼?
張:網路小說吧!我想,或是漫畫。
蔡:所以妳如果課堂上不講張愛玲,他們就不看了嗎?
張:我想是終生都不會看吧!(蔡:真的假的?)你很震撼嗎?
蔡:我很震撼。為什麼?
張:不需要啊!有什麼需要呢?你讀張愛玲有什麼必要呢?海明威有什麼需要呢?所以也不會讀海明威。我們今天討論唸中文系幹什麼嗎?
蔡:我很緊張啊~~就是他們到大一才唸張愛玲,會唸中文系表示他們其實對於中國文學是很有興趣的吧...
張:對!但是可能現代文學還沒有進入他們所謂中國文學的這個範圍裡面吧。現代文學的方面,他們其實接觸的還是比較少。...「傾城之戀」大概是張愛玲的小說裡頭,比較還稍微給予一點希望,那個希望雖然到了最後也不見得是一個真正的希望,可是總比「第一爐香」好吧!「第一爐香」一開始就是告訴你一個女孩子心甘情願自甘墮落的故事,如此清醒的墮落,多麼驚心動魄,我想一定都把他們嚇死了!
蔡:他們要到什麼時候才敢讀「第一爐香」呢?
張:應該是等到三年級吧!他們三年級如果再遇見我的時候,我就會讓他們開始讀這樣子的小說,因為那個才能夠真正了解張愛玲。
蔡:妳自己最喜歡的張愛玲小說有嗎?有特定的哪一本或者哪一篇嗎?其實短篇好多篇都喜歡,我也滿喜歡「秧歌」,這一點可能很奇怪,因為很少人會提到「秧歌」,我看「秧歌」看到最後是會落淚的,這點就更奇怪,因為很少有人讀張愛玲會讀到掉眼淚;她本來是完全不相信愛情這件事,可是到了「秧歌」寫到最後面那一對在非常貧困的生活中的那一對農民夫妻,他們就去搶糧倉,然後丈夫受傷了即將要死去,妻子去求助,在非常寒冷的溪邊當他的妻子要走的時候,把身上的那一件棉襖脫下來給丈夫,自己就穿得很薄然後跑去求助,當她要走的時候,她丈夫趴在地上,忽然之間妻子感覺到她的腳踝被握住了,她低頭看到她的丈夫握住了她的腳踝,雖然只是那麼一下,她就跑去求助,當然沒有人幫她,她回來後她丈夫已經自己離開了,因為怕拖累妻子,把棉襖綁在樹上留給他的妻子,我覺得看到那個時候雞皮疙瘩就爬起來了,我覺得說:「哇~~張愛玲,妳到最後原來還是相信愛情這件事的。」

【情牽半生緣半生】
蔡:陳克華,如果讓你選你最喜歡的張愛玲的小說你會選...?
陳:對我來講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我只能分開來說,在理性的層面上,我可以挑出她成就最好的一篇小說,如果說我個人最喜歡的,可能在很多文學批評家的眼裡面不是一個藝術成就最高的小說,我覺得我最喜歡的應該是「半生緣」。因為「半生緣」我覺得最浪漫,而且最相信愛情的一部小說,「半生緣」雖然劇中的主人翁各自男婚女嫁,並沒有得到善終,那我覺得認為是經典的一幕就是裡頭的這個男女主角,在各自男婚女嫁之後的再度重逢,他們彼此還沒有見面之前,他們就發現有一股像電流一樣的音波襲來,我覺得那是曾經心靈相通的兩個人物,在各自歷經滄桑之後的重逢;我當時讀來覺得我的整個脊椎是在顫抖的,就是她能夠把一個感情寫到那樣子的境界;那如果說我認為技巧性的話,那我認為是「金鎖記」,「金鎖記」不但是她小說裡面,長度比較長介於短篇跟中篇之間,那無論是人物、情節、結構,最完整的一篇其實是「金鎖記」。

【再看對照記】
蔡:「對照記」對於很多喜歡張愛玲的人來講不夠過癮,當然是因為字不是很多,那裡面講的東西大部分是你已經要有對張愛玲跟她的朋友們有初步的認識,才會覺得她講到炎櫻這些人都很好玩,好像比較像是一個你跟她分享的私密相簿的感覺。妳當初在看「對照集」的時候,其實已經是妳在讀完所有張愛玲之後,這是最晚出的一本,那它的意義比較是蓋棺論定式的補充說明...?
張:我覺得它是張愛玲自己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要做的一本書,而以她自己這一本薄薄的書,去抵抗所有外界對於她的各種蜚言流語,所以我覺得這是她對於她人生最有策略的一件事情,而且她有把握這一本出來之後,就會是最有權威的一本,因為不會有別人寫得更權威。她中年之後的生活,在這一本裡面看到的這些照片是特別可貴,因為她中年之前很多人已經做過了研究,中年之前還是在創作,比較容易知道她的生活,可是她中年之後她的創作已停止了,那麼大家對於她的日子到底過得怎麼樣更加好奇,所以才會看到中國時報給她一個終身成就獎,據聽說他們當時的意思就是要把她拐回來領獎,大家就可以看到她,讓她出現一下,結果獎她還是領了,人不回來,然後寄了一張照片說:「你們要看嗎?給你們看吧!我就是這個樣子。」那我覺得比較好玩的是中年以後,從她離開香港之後,我看到她所有的照片,小時候的照片是面對鏡頭笑,中年之後所有照片都是很奇怪那種神情,(蔡:是睥睨嗎?),到了後來就是一種揶揄或者是...
蔡:張愛玲真的很有個性,以李香蘭這種大明星跟她合照,就算她坐著也就罷了,她甚至眼睛還望向別處,擺出一付林黛玉的神情,李香蘭反而像一個老百姓一樣地看著鏡頭,然後她在那裝模作樣。
陳:我想張愛玲太多軼事談不完了,只是我覺得「對照記」這本書,對於六七年級的同學因為最晚出的一本,覺得可能對於像我們這一輩讀張愛玲的人,跟六、七年級看它意義不同。我們在剛開始接觸張愛玲的時候,其實是不斷地在閱讀她的小說當中拼湊張愛玲這一個人,可是六、七年級的讀者反而可以直接就先閱讀了這一本「對照記」之後,再來閱讀張愛玲其他的小說,我覺得整個背景的清晰度、能見度會好很多。我覺得是一件好事情,特別是對七年級的同學,如果他們的第一篇張愛玲的小說,讀的是「連環套」的話,那我保證以下已經讀不下去了,張愛玲都自己都承認說「連環套」寫得很失敗,她是借用金瓶梅的筆法來寫上海跟白人同居的女孩子的一些事情,讀起來是有非常嚴重的時空錯置的感覺,所以我覺得「對照記」這本書,還是可以推薦給七年級當做張愛玲的一個入門書。

【該如何看影像改編作品】
蔡:妳在課堂上面跟學生討論張愛玲的作品的時候,他們對於這個人的生平一定會感興趣嗎?市面上越來越多的這種張愛玲的傳記或者是電視劇,這是必要的嗎?
張:這其實不是一個理解作家必要的途徑,但是我覺得這可能會是年輕的讀者不可避免掉一個必須會去經歷到的東西,很少有人...比方說我讀徐志摩的詩,但是可以完全不去關心電視上是怎麼演徐志摩,這是不可能的!你一定會去關心也會去看,當我開始讀一個人的作品,並且對這個人投入感情之後,我就會很想要知道他的人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張愛玲這個人是你根本不必對她投入感情,你就會想要知道她的人生到底是什麼樣子,因為太神奇了這個女人。
蔡:所以對於市面上出現了各種角度的研究張愛玲的生平的書,妳都覺得是可以讓讀者更多摸到一點她的人生的部分嗎?
張:對!而且我覺得這是不可避免,就好像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控制到底有多少人要來談「紅樓夢」,就像我們沒辦法控制到底有多少人來談張愛玲,張愛玲可能也是一個小紅學吧!我覺得在未來她當然沒有辦法達到像紅樓夢那樣子的尺度,或者是那麼大的容量,但是我相信會有很多的人繼續不斷地去挖掘各個層面的他們所感受到的張愛玲。

【張愛玲很好用】
蔡:張愛玲的神龕,在每一個喜歡閱讀的人的心目中大概大小、風格各不相同,每一個人紀念張愛玲的方法,或者是竊取張愛玲的方法也都不一樣。今天我們要希望透過不同的人的角度來看一看,到底張愛玲在他們的寫作生涯、閱讀生涯裡面,分別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我現在要請教的這一位,已經在張愛玲身上花了不少的時間,像我手上拿的這一本是「張愛玲的世界」的續編,編者是蘇偉貞,那另外我們看到架子上面放的這本書「孤島張愛玲」,是蘇偉貞的研究所研究文學論文。蘇偉貞,難道張愛玲是所有作家當中妳最喜歡的一個作家嗎?
蘇偉貞(以下簡稱蘇):未必,但是就像我的朋友小說家袁瓊瓊常常講的一句話:張愛玲好用!所以大家很容易就引用她的句子或者是學習她。
蔡:為什麼張愛玲會好用?
蘇:她對人生很多感慨,她對人生有非常多的名言,她可以說是一個有風格的作家,文體性說起來非常強,袁瓊瓊還用了一個比喻我也覺得蠻貼切的,她說張愛玲就像女孩子身上擦的香水,誰從她身邊經過都會沾惹一點那個香水。
蔡:那妳在小說創作的範圍之外,為張愛玲做的這些事情,純粹只是妳覺得她是好題目?
蘇:要去做一個題目,有的時候必須要比較心甘情願,尤其到我們這種年齡了,做誰好像似乎都有點有的時候很難下手,不是太遠就是太近,那這當然包括寫作的部分,因此張愛玲第一個竄進我腦子中,我想要研究她的那念頭,就是張愛玲談到蘇青的時候,張愛玲自己也說過,丁玲這些女作家其實都聲名蠻盛,大家知道蘇青寫「結婚十年」,曾經發出很先進的一個女性之聲,通常一般人在那個時代發出這樣的聲音是會被另眼看待的,但是張愛玲居然說「只有把我跟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我想我也有這種想法,不是說她位子比較高,或者是說她的文藝比較大,我覺得不是這樣子的。

【還原張愛玲的凡人身份】
蔡:妳在寫「孤島張愛玲」的時候,妳希望讀者知道什麼事情?
蘇:她是一個平凡人!她就是像我們一樣,掩藏了太多、壓抑了太多所謂她的喜怒哀樂,而且她沒有對象,我記得張愛玲自己曾經講過一句名言,就是「好的友情它會激發出來你人生之高貴的那一面」類似像這樣的句子,我覺得張愛玲這一輩子,其實都缺乏一個她最早時的一個最好的女朋友炎櫻,張愛玲為什麼這麼喜歡她?就是炎櫻她會說一些俏皮話,然後做一些在當時來說甚至是不合規定的不合規矩的一些行徑、作為、說法,因此我覺得張愛玲她一生當中都缺乏一個可以很貼切地激發出來她生命當中最美好的部份的人。她很小的時候,就等於是一個孤兒了,她曾經形容她弟弟眼睛啪搭啪搭的那個樣子看著,後來袁瓊瓊也講過那是孤兒的眼睛,就是孤兒的一個眼神,他在期待使人注意他,那麼我想這一輩子都沒有人注意她,那張愛玲的方法是躲到更遠的地方去,退到更遠的地方去,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她拒絕了別人,其實我覺得那是一種放棄,甚至可以說是她在那樣子一個範圍裡頭,在那樣子一個沒有人的沒有物的空間裡頭,她才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我其實只是想還原她其實是一個有喜怒哀樂的人,可是這一輩子她的喜怒哀樂,都沒有讓我們在兩行之間讀出那一行,這是張愛玲自己的一句名言,她認為看小報其實就是要在兩行之間讀出另外一行,但是我們從來都沒有做過,那我覺得這對她來講,是一個最悲慘的事情,就一個人的某些喜怒哀樂永遠都沒有被經歷過、被洗鍊過,她少數的幾段情感其實都是很倉促的,是一個完全不會懂得處理感情的人,完全沒有經歷過情感的人所會做出來的一些很倉促的決定。

【有幸改寫半生緣】
蔡:張愛玲有沒有什麼作品是妳讀到會讚嘆,妳會覺得說我遠遠不及或者是一個做為同樣小說創作者的同情跟理解...
蘇:「半生緣」!我看了總是想要讚嘆兩個字比較,看了它以後我會有種嘆息的感覺,這本書有幸在張愛玲有生之年得以重寫。它原來是「十八春」,有的時候不能不考量到張愛玲她對現實環境意識能力之強,在上海淪陷的時候,她就寫一些民國前的一些遺老遺少那種已經過去的日子,令人懷念的很輝煌的、很富麗的生活,就像唐文標形容張愛玲有一篇作品裡頭,說他們就像是泡在那個馬福林裡頭的屍骸永遠都長不大,永遠都在眷戀過去的時光,這種比喻的確是非常傳神,而且很吸引人。寫這樣的文章其實是最安全的。只是如果她這麼聰明的話,她為什麼會跟胡蘭成這樣一個所謂的漢奸在一起?而且因為這樣的關係,張愛玲轉而去寫類似像電影「不了情」劇本寫作,所以她在一九四七那段時間,是以寫劇本維生的,可是共產黨來了,張愛玲就寫了兩部---當然是以筆名梁京來寫了兩篇小說,一篇就是「十八春」,另一篇就是「小艾」,這兩篇都是歌誦社會主義:等到她到香港去,她就寫「秧歌」、「赤地之戀」這樣子所謂的反共小說,之後其實她就是在重複她以前,把「金鎖記」改編成「怨女」,然後把「十八春」改編成「半生緣」,那「怨女」成為了另外一本書,因為她當時其實是要寫用英文寫作,她覺得大概外國人也喜歡類似像那樣子一個過去的時光,那是她的極限了。「十八春」我喜歡它的原因是,我覺得她讓我活生生看到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你後悔了,你還來得及改變,而且是在一個作家可以在她活著的時候,不讓我們看到的「十八春」那樣的作品,當然這版本不一樣,大陸就是一定印「十八春」,它不會印「半生緣」,但是在台灣我們就是要看「半生緣」,中國大陸「十八春」出發點是支持社會主義的,最後你想想看裡頭的那個男女主角沈世鈞、顧曼楨,一夥人全部都跑到東北去為國家效命,去學習、去建設大東北,曼楨居然可以跟沈世鈞在隔了十多年沒有見面,這麼長久的時光,一肚子的委屈、一肚子的故事想要告訴他的時候,接到他的電話只會說:「你也在這裡!你猜我是誰?」曼楨怎麼講得出來這種話?在「半生緣」裡頭,還好沒有,都被修掉了。到最後她只停止在曼楨見到了沈世鈞,然後他們兩個在飯館裡頭見面,曼楨跟沈世鈞講了一句話說:「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在以前她總是覺得因為沒有來得及道別,他們就分開了,那在這一刻她清清楚楚地意識到從此以後就跟死了一樣,這一段感情就沒有了。所以我覺得這樣子附和她書名「半生緣」的這樣一個情境…「半生緣」在一九六八年皇冠重刊的時候,其實篇名是叫做「惘然記」,張愛玲一直對這「惘然記」念念不忘,她覺得只是當時已惘然。
蔡:所以妳對「半生緣」的感情,是來自於一個小說作者多過一個讀者?就覺得小說家可以這樣子把自己的舊日遺憾修改為一個比較接近美好的作品?
蘇:這是一部分,因為我替她喘一口氣,那另外一部分當然是覺得在那裡頭看到很多可以似曾相識的場景,它被安排成這麼的節制,這是張愛玲少數我每一段時間重新拿出來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對人生這麼寬容,我覺得這是張愛玲小說裡頭少見的。

【張愛玲幫蘇偉貞打廣告】
蔡:像蘇偉貞這樣子一位作者,她自己寫小說也研究張愛玲,她的工作讓她必須要跟張愛玲有所聯絡,所以當我聽說蘇偉貞的手上擁有張愛玲的親筆信多達十幾封,我其實滿羨慕的,可是蘇偉貞覺得我很可笑,她覺得這有什麼好羨慕的...
蘇:你要知道對我來講,寫一封信去給她,就像寫一封信丟了,你必須要把你自己降低,低得很低,你不是作家,還好是我當然也心甘情願,其實我也寫信給很多人,但是那一些人都會有回應,只有她,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寫給的那個人、那封信是到什麼地方去了,她有個地址,後來當我們事後都知道她那段時間經常搬家,那個地址看上去像個地址其實是個信箱 ,可是信都寄到了,而且張愛玲她是要選擇的,她的信箱常常都爆滿,但是她不去看,所以郵局的人也非常困擾,等到她第一封信回來的時候,我大吃一驚,就是終於你發現你是在跟一個人對話,而且那個人活著的時候已經是有歷史了那樣子的人,居然那個人有了回聲,而且她告訴你說:「妳還告訴我說妳是誰,她說這實在太可笑了,她說誰不知道蘇偉貞哪...」(蔡:這很恭維)很恭維,她說誰不知道蘇偉貞,然後說妳的每篇作品我幾乎都看了,有些看了再看...
蔡:哇~~這真的很值得!這個講法簡直是...
蘇:那是因為我寄書給她呀!
蔡:人家說一言之褒榮於華袞,有的時候就算頒好多獎給妳,妳也覺得比不上某一個人講的一句小小的讚美的話重要,如果被張愛玲講說「有誰不知道蘇偉貞?
妳的作品我是一看再看」的話,我真的覺得這個是一言之褒榮於華袞,雖然對妳來講是,大概也覺得還好而已...
蘇:而且我也不好意思把這樣子的句子披露出來,今天大概是第一次...
蔡:哇~~妳應該把它框出來,放在妳的作品前面。可是這樣好像又太委屈,其實妳覺得她就是另外一個可以被理解的小說作者,妳從來沒有把她放到一個超級巨星的位子去...
蘇:她從四歲開始,中間那段時間都被架空了,我因為看了她的書,看了她的生平,就分外疼惜她這一段時間的被架空,所以我一直把她看待成一個想要把她還原成一個正常人,而不是神,她失去的那一切,我們想辦法幫她解釋,或者是想辦法幫她加上去,那她是在哪個地方哪個時機裡頭漏失了這一些?我是把她當成一個正常人,當然我知道,她比正常人少太多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l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