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修士讀《宗教經驗之種種》15
發表人: fc 於 Tue Jan 24, 2006 09:42 (瑜伽)

無論純粹的自然主義在一開始以多大的熱情看待生命,它終究要以悲哀為結束…即使讓充滿希望的健全心態發揮最大的力量,努力活在此刻,忘記一切,忽略一切,惡的背景仍然存在,令人不能不想到,就好像歡宴中骷髏的冷笑。

威廉‧詹姆斯繼續挖掘行之已久的樂觀主義——所謂生活或宗教領域鬥志高昂的「健全心態」——為何還是無法對人生的最終回贏得勝利?

佛法很早就談到:無常足以遮蔽一切的歡樂、權勢與成就。再健康的人過了中年,不能不正視自己或同輩的身體,和年輕氣盛時不同。在春天歌頌、夏天舞踊的生命,也不能不感到秋風吹起時的寒意,且不管情不情願,都必須走入冬天。

自然宇宙的變化,足以讓驕傲的人也屈折心志,讓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老病死的人,變得恐慌或謙遜。

無論古今中外,出世修煉中,沒有「無常想」、「死想」,是走不出第一步的。輕視命運遠彼自己所知的更細微、複雜,就終究會嚐到漸進或突如其來的命運的反擊、調戲。

對於汲汲營營在現世拼搏的人,沒有餘力管到稍微遠一點的事情,對於具有「無常觀」的人,往往以「太灰色」嗤之以鼻。認為只有不斷「拼」,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保證美好的前程;於是,對學業拼,對事業拼,對家庭拼,對娛樂休閒也拼,甚至,生了重病或癌症,也只會繼續拼。

一輩子「以力制力」,幾勝幾負,其實自己最明瞭。用多少力獲得,又招來多少後座力反擊,失去多少原有的東西,真心去反省,也是騙不了人的。但他不知道世界有其他的背景可以參照,不相信有其他的生命座標,當然只好繼續作為「競爭意識」的芻狗,繼續,拼。

人一生能拼到多少東西?拼完之後,能如何面對未知?商業財經雜誌和人力就業網站從不探討這些,但,我們若真關心,能不探討嗎?

不是一定要搬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的佛門古語,也不是一定要把自己弄成不苟言笑、半隻腿跨進棺材的死氣沈沈模樣,而是,我們到底能不能不再逃避?能不能不再超級短視?

現世的一切都提醒我們要把握生命,但是如何把握呢?把握之後要用在什麼地方?生存不易,但生存下來之後呢?真的只能「創造繼起之生命」靠精卵結合、生生不息?這就是演化的真諦,這就是一切形而上意義之所歸趨?生小孩得永生?

瑜伽師當然可以對自然美景微笑、品嚐美食微笑、與良朋益友歡晤微笑,但真心修煉的瑜伽師必然知道:這無可執取。微笑,是瞬間的,一如憤懣,是瞬間的,這瞬間之間的身心組合,到底誰能作主?

可以用一部份力氣拼事業、拼人際,但是絕不忘掉還有更重要的一部份生命,要拿來做「佛事」。佛事不是現在外面看到敲敲打打的法事,更不是催眠式的數念珠或有口無心的拜佛唸經。佛事是如佛一樣進入拙火昇起的自體脈動禪定,調御內外眾生,一步步轉識成智、即身成就。這樣的佛事「自在未曾有」,因為沒有大排場,不需要呼朋引伴,甚至毋須花大錢。

在每一次禪定中,認知身心不是真實不變的,體會身心不是我一個主觀意識所有的,也相信原來單靠小小人我之力,絕無辦法超脫這具肉身,所謂皈依上師,皈依的是上師的「背景」,那凡人無法用腦力或體能企及、必得從皈依承事信受才能「轉接」的佛光。

在禪定中,生生世世都可能浮現交錯,生生世世自然會告知教誨我們:不要短視,不要自私,不要鐵齒不信,死亡真的存在,但死亡也不存在,死和生都只是現象之一,最高境界不在好生或好死,而在解脫生死,不再生滅,跳出輪迴。

世界上曾活過或仍活著的、美好、努力、優秀的自然主義者、健全心態主義者、樂觀主義者和心靈醫治運動實踐者,必然有其作為一個「人」可愛可敬之處,但論及解脫,那些「主義」、「運動」統統不夠。

面對死,不是你決意微笑,就可以喚醒心中巨人相助的。 

.......陳樂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l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