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訪問台灣攝影名家張照堂的紀錄  提到距離的美感  沉澱的工夫  
這是理智淬煉後的藝術境界  萬事萬物都當如此吧......小花

不只是攝影,包括繪畫、戲劇等藝術,都講求留白。意思是要留下多一點空間,好讓觀者去想像。也就是說你的畫面不要太滿、太亂、太複雜。

好的攝影作品,能將要表達的情緒精簡,只專注在一點上。但那簡單的背後,不只是多了想像,更有作者深刻觀感的延伸。這些都與創作者個人的性格、能力及生活經驗有關。一般來說,年紀夠了,累積夠了,他的畫面,以及要表現出來的東西,自然就越來越會往少一點、安靜一點的哲學層次思考。在平靜單純中呈現深度的情感,這才是高明的。

比如說,要拍一張遊行示威的照片,你不一定要直接呈現暴動、衝突的情緒。在那麼亂、那麼喧嘩的地方,觀察力敏銳的攝影師會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構圖一點也不複雜,但往往在那樣的場合裡,反而更能顯出力量。拍照不是看到什麼就拍什麼,而是事先就對環境與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能掌握自己要表達的看法。不是跟別人鬧哄哄的一擁而上,有時,反而是跑得遠遠的,用長鏡頭捕捉到一個簡單的畫面,卻更能清楚呈現當時的情景。

好的器材當然能讓你比較機動的多拍些照片,但記住器材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使用者要有那個心胸。有時器材太多反而是一種約束,因為有太多選擇了。你要考慮換這個鏡頭還是換那個鏡頭,東想西想,反而喪失了最佳的拍攝時機

我認為攝影者與拍攝場景要有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不要太過。如果太近了,就會被裡面的東西所吸引,最後被捲進去,所以要保持一點距離,才會比較冷靜,真正看清你要看的東西,沈澱出屬於自己的味道。但也不能距離太遠,那會讓你冷感。對任何一個想拍攝的主題,事先就應該有一個長期的關注,才能真正理解我們的攝影對象,不是臨時遇到一個東西就跑去拍。一個完全的旁觀者看到的東西就只是表象,也不會有什麼深刻的情感。因此若即若離,大約是一種最佳狀態。

這個社會,任何東西都要少一點。吃的東西、看的東西都太多了,過於擁擠,無法消化,變成垃圾。人也太多了,訊息太多了,讓人無法安安靜的去看、去想。人要懂得選擇,不要太貪心、什麼東西都要。(藍嘉俊  本文刊登於網路與書No20《少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l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